降压药物的现代认识
随着对高血压病的认识进展,降压药物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一些传统的降压药因疗效不确切和(或)有严重副作用,国外一般已不采用,如可乐定、甲基多巴、罗芙木类;有的已被禁用,如胍乙啶。按照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目前将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α受体阻滞剂共5类列为一线药物。阐述这几类一线药物的现代认识如下:
利尿药
以噻嗪类为高血压病治疗的一线药物。以往应用剂量偏大,如氢氯噻嗪每日用量达50--200mg,结果很容易导致低钾血症、高尿酸血症、高血糖症、血清胆固醇增高等,因而一度被冷落。近年证实小剂量(每日12.5--25mg)即可取得满意的降压效果,
且能明显减少上述副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证实,使用小剂量利尿剂能降低脑血管意外发生率达42%,预防缺血性心脏病达14%。新一代的利尿药吲哒帕胺兼有利尿及钙拮抗作用,肾功能不全者亦适用,已被优选为一线降压药。
β受体阻滞剂
以心得安为代表药物。近年进展较快,尤其是阿替洛尔,美托洛
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等新一代选择β1受体阻滞剂的问世,使得这类药物列具良好降压效果,且副作用较小。β受体阻滞剂能安全、温和地降压,同时能减慢心率,降低冠心病事件,对心肌梗塞有二级预防作用,还具有逆转左室肥厚、增加冠脉储备,抑制肾素释放作用,对心血管有良好保护作用,联合应用对高血压病疗效确切。
钙拮抗剂其长效制剂如硝苯地平控释剂、氨氯地平、拉西地平等使用方便,
应用剂量较小,与利尿剂、ACEI联合应用副作用小,降压效果明显。研究表明,钙拮抗剂能扩张阻力血管,对这些重要器官有保护作用。钙拮抗剂具有左室肥厚逆功能,并能抗心绞痛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因而也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临床应用表明,对伴有冠心病、心律失常、左室肥厚、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合并症的高血压病人,此类药物尤具重要作用。
ACEI
为进展最快的新型降压药,目前已发展到第三类。第一类为人们已
逐渐熟知的卡托普利、西拉普利、依那普利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第二类为即将全面推向临床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沙拉新、络沙坦、缬沙坦等;第三类是正在研究的选择性肾素抑制剂。ACEI受器重的原因就在于这类药物质在稳定降压的同时并能逆转左室肥厚、增加冠脉储备、减轻心脏负荷,对伴有心脏病变的高血压病人尤为有利。应注意的是该药可能产生首剂低血压,应小剂量开始;干咳发生率较高(约10-20%),必要时加用抗组胺药减轻干咳。
α受体阻滞剂
传统的α受体阻滞剂如酚妥拉明、苯苄胺已很少用于高血压病的治疗。目前提倡的是其新型制剂哌唑嗪、四喃唑嗪、糖尿病等患者,应用亦要从小剂量开始,防止首剂低血压发生。
上述一线降压药联合应用较单一用药能更好协同保护靶器官和
减少副作用,已经证实的联合方案有: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钙拮抗剂+ACEI;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等。至于怎样制定到个体化用药指标,即用最小剂量,简单联合地将血压控制在有效指标内:轻症高血压控制在120/80mmHg内,有动脉硬化者应低于140/90mmHg,老年高血压病人降至160/90mmHg.
——————《医药经济报》99年7月23日
|